“只要飞机不是在空中爆炸了,只要是我还能操纵,我就想办法摔,我就给你摔到跑道上,让咱们知道,这十几年错在哪儿了……”这是近两天播出的纪录片《歼-10传奇》中,歼-10飞机首飞试飞员雷强讲述的当年试飞前,他向歼-10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说的一段话。
铿锵有力的承诺背后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和一代人的期盼。20世纪80年代初,国门刚刚打开,中国航空人震惊地发现,自己与世界航空的差距已经不止一个代际。当时,美苏两大军事强国战机研制发展迅猛,竞相推出新型战机,中国必须迎头赶上。于是,研制新一代歼击机的计划开始生根发芽。
歼-10飞机是我国军机研制史上第一个由我国完全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三代先进战斗机。没有原准机可供参考,再加上飞机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结构、新系统、新成品、新工艺,难度非常大,并且研制经费也十分紧缺。但是,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没有人轻言放弃。
“我们要翻身,要技术进步,就必须采用新技术,如果我们不往前走的话,我们永远超越不起来。”抱持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宋文骢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攻坚之旅。一架战机从研制到首飞再到列装部队,直至公开展示形成战斗力,每一步都渗透着一批批勇往直前者的汗与泪。
前一段时间,有两张照片打动了很多人。一张照片中,一位老者戴着白手套,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另一张照片中,一群人围在一起,由卡车上的人给他们打盒饭,他们大多数是中年人,也有头发花白的老人,甚至还有人穿着破洞的白背心。前者是歼-10总工程师薛炽寿骑自行车的画面,后者是歼-10的研发人员,在机场歼-10旁边吃饭的场景。
正是这群衣着朴素乃至破烂的人,吃的是最简陋的饭菜,从事的事业却是建造一个国家最好的战斗机。这群人,他们在最艰难的时代里,为了铸造国之重器,付出了全部心血。在他们破烂的背心里面,挺立的是中国不屈的脊梁。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从最初的歼-10原型机横空出世,到如今歼-10C实现完全自主化,歼-10系列各改进型号持续迭代优化,歼-10的意义已经远超一架战机本身,它如同一座里程碑,永远铭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冲破技术壁垒的冲天志气。而背后站立的,从来都是一群勇敢往前、寻求突破的奋进者。
这样始终心怀理想,为了祖国荣光甘当“沉默的砥柱”,让手中的大国重器扬我军威、震撼敌胆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不事声张,潜心铸剑、默默砺剑。
被称为中国“航天四老”之一的任新民,他的身影始终伴随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东风一号导弹,到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放飞东方红一号卫星,到担任载人航天工程首席顾问,他说: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他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人,靠算盘打出核心数据,曾隐姓埋名30年未回家乡,一心为国“深潜”;“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张恩和,毕生所思就是为中国战鹰装上中国“心”,他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干发动机”,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一生别无所求,把发动机干出来,这辈子值了……
▲黄旭华在核潜艇建造现场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辞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不仅是科技攻关,任何事业的发展与突破都离不开勇敢攀登、矢志耕耘的人,离不开炽热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充满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科技封锁、经济打压、地缘博弈等等现实情况都考验着我们,这愈发呼唤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智慧和力量,更加唤起中华民族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毛泽东同志曾豪气地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今天我们更是可以坚定地说:没有中国人克服不了的困难!因为在这片土地上,始终站立着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祖国也会永远铭记每一个为之奉献的人。
徐公子胜治
2025-05-23 20:55这篇文章非常有见地!奔跑吧领域的研究确实值得关注,期待作者的后续分享。
老牛十八岁
2025-05-23 23:04我认为纯情蟑螂火辣辣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文章中提到的观点很有启发性。
鄜州月
2025-05-23 16:19同意你的观点,特别是关于惠英红自曝被换角的应用前景分析很到位!